国产电视剧半年小考,成绩如何? -

来源:人气:525更新:2025-07-08 15:42:40

2025年已过半,回顾上半年电视剧的创作与播出情况,呈现多元化题材和多样化的类型特征成为显著趋势。大量剧集通过差异化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创新,为观众带来新颖的审美体验,并以自身特色形成收视热点。然而,伴随发展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例如对"电影化"创作理念的过度追求。文汇报特邀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共同探讨上半年国产剧的发展态势、创新亮点、现存困惑及未来方向。文汇报首先请两位专家分析当前国产剧的整体发展趋势及给业界留下的印象,李京盛指出2025年对电视剧创作而言充满挑战:一方面微短剧的兴起正在分流观众、市场与资源;另一方面观众审美需求的快速演变与新技术的持续渗透,正深刻改变电视剧的创作模式与制作流程;同时,创作者面临着资金压力、内容突破与艺术创新等多重考验,急需进行"自我革命"。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长剧集创作者的行业焦虑。

从今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国产剧在播出数量与作品质量、题材类型与叙事角度、制作品质与创新追求等方面均展现出诸多值得肯定的亮点。现实题材、年代剧、悬疑涉案剧、古装剧、历史传奇剧、法制剧、革命剧、谍战剧等品类齐备,各具特色与关注点。总体而言,长剧依旧稳固占据主流市场地位,整体规模保持稳定。戴清表示,与李老师观点一致,长剧市场虽受到微短剧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但仍维持着坚实的基础。这一方面源于观众对长剧的持续需求与观看习惯,另一方面则与创作者在作品中呈现的创新元素密切相关。可以预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长剧的核心竞争力仍将持续领先。

文汇报询问两位专家对具体作品的观感及其对未来创作的启示,李京盛指出有两部作品令他印象深刻。其一是聚焦文物盗挖案侦破的《护宝寻踪》,该片突破了传统盗墓题材中常见的奇幻惊险元素,转而以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打击文物走私以及青年考古工作者的成长经历为核心,实现了对旧有题材的革新与重构。其二是《人生若如初见》,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视角与艺术手法,将晚清至民国初期复杂的历史变迁与人物命运交织呈现,引发了观众对历史兴衰的深层思考。虽然这两部作品的题材并非当下热点,却展现了突破常规创作路径的勇气,为长剧内容拓展与主题深化提供了艺术范本,同时具有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2023年上半年虽未出现大量革命题材作品,但《我叫张思德》《潜渊》两部剧的播出,有效维系了革命历史剧在创作与播出领域的基本存在感。其中,《我叫张思德》通过将真实人物事迹转化为故事化叙述的创作方式,为后续革命题材提供了可借鉴的表达路径。在年代剧领域,《六姊妹》《北上》等作品与古装剧《藏海传》《长安的荔枝》、都市职场剧《蛮好的人生》共同构成了上半年剧集市场的多维亮点,体现出创作者在传统题材中持续寻求突破的创新意识。

值得关注的是,自去年微短剧凭借强反转叙事引发关注后,长剧创作者曾面临转型压力。但《我的阿勒泰》等作品通过慢美学的深度探索,为行业指明了差异化发展方向。今年《黄雀》之外,《棋士》创新性的人物设定,《在人间》运用意识流手法展现多重人格叙事,均彰显出长剧在艺术表达上的深耕态度。这些实践印证了长剧若能在叙事结构、精神内核与题材拓展等方面保持创新活力,便能持续激发观众的观赏热情。

文汇报指出,2025年上半年悬疑涉案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态势,从年初的《漂白》到后续的《黄雀》《沙尘暴》《棋士》《乌云之上》《无尽的尽头》《借命而生》《刑警的日子》《完美的救赎》等十余部作品,共同构筑了年度影视市场的独特景观。此类剧集凭借紧凑的剧情设计和清晰的类型标识,在观众中形成强烈共鸣,部分作品更因精良制作、严谨逻辑推理及对社会犯罪议题的深度探讨,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现实意义。

部分剧集因对犯罪分子形象的塑造及犯罪细节的过度呈现引发观众争议,这类作品既成为2025年上半年的创作关注焦点与创新尝试,也暴露出未来影视创作中需重点探讨的问题与挑战。例如,为增强戏剧张力刻意采用非线性叙事,通过时空错位与多线并行的结构制造悬疑感;在案件描写中缺乏尺度把控,导致社会影响被弱化;过度借鉴电影美学追求视觉呈现而忽视内容深度,使作品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困境。近年来电影导演参与电视剧创作的趋势日益显著,王家卫执导的《繁花》以独特的艺术表达革新了国产剧的视觉语言,促使业界将电影化视为提升电视剧品质的路径。然而这种倾向也带来了认知偏差——当电影式的镜头语言被过度移植至电视剧创作中,可能抬高大众文艺的观赏门槛,进而引发部分观众流失。

电影与电视剧在表达手法、叙事结构及观赏环境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电视剧若一味效仿电影模式则显得不够明智。这种现象背后暗含着一种艺术等级观念,将电影视为更高层次的艺术形式,而忽视了二者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多样性与价值。戴清表示认同李老师的观点,认为电视剧在影像技术层面(如成熟的视听语言、精细化的拍摄制作)的提升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丰富的风格样态,既有《盗梦空间》的多层叙事结构,也有《星际迷航》的科幻美学体系,同时还包含《少年的你》的现实主义表达或《小城之春》的东方美学韵味。此类艺术手法在《北平无战事》《琅琊榜》《繁花》等电视剧中亦有所体现,表明电影化并非仅限于意识流或诗意化表达。

电视剧创作中,影像特色的设计需充分考量其作为大众传媒艺术的叙事广度、接受语境及受众审美特征,同时应明确区分与电影的差异性。过度追求电影化的形式感可能造成叙事表达的失衡,导致影像对叙事内容的压制,甚至因形式堆砌而削弱核心表达。将过多资源集中于视觉化追求,而忽视剧本深度打磨,反而会陷入适得其反的困境。电视剧创作往往处于约束与突破的矛盾中,创作者需清醒认识到作者性与大众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避免因过度张扬个性而损害整体艺术传达。李老师提及的时空碎片化与多时空交错叙事,我们通过2019年以来的研究发现,非线性叙事手法与观众接受度呈现正相关趋势,说明此类创作已获得市场认可。然而,非线性叙事对编导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正如形式与内涵需自然融合,而非刻意突出形式框架而遮蔽内容本质。以《漫长的季节》《沉默的真相》为代表的优秀作品,正是通过非线性叙事强化了主题表达;《开端》虽以公交车爆炸事件为外壳,但借助时空循环结构逐步揭示人物生活图景,最终形成极具张力的叙事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作品在运用此类手法时存在失衡现象,过度追求形式创新反而导致叙事逻辑混乱。

随着观众对电视剧内容深度与表达方式多样性的需求不断增长,创新叙事手法已成为提升作品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李京盛认为,艺术创作应注重思维突破与形式革新,但需警惕将形式包装作为内容空洞的遮掩。他以《人世间》为例指出,传统线性叙事若能精准把握故事内核,依然具备打造经典的实力。文汇报注意到,多位知名导演在上半年接连推出新作品,如高群书的《刑警的日子》与刘江的《绝密较量》,但市场反馈呈现两极分化。对此争议,李京盛强调观众对资深导演的期待源于其过往作品积累的艺术资本,真正考验的是新作能否在创新与品质间找到平衡点。

《绝密较量》作为当代国安题材谍战剧,其创作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该类题材对创作者而言相对陌生,需投入大量时间深入生活调研;其次,因涉及大量保密内容,创作呈现受到严格限制,难以展开自由的艺术想象。更重要的是,此类作品肩负着强化国家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使命,旨在提醒观众即便在和平年代,亦需警惕间谍活动的潜在威胁。部分观众习惯以国外商业间谍片如“007”系列、“碟中谍”系列作为参照,但中国国安剧的创作必须严格遵循现实逻辑与国情特点,过度虚构将违背作品初衷。以刘江导演的《绝密较量》为例,相较于《黎明之前》等传统谍战剧,当代国安剧更难驾驭:在以往谍战叙事中,我方处于主动地位,而国安剧需在敌暗我明的复杂环境下展开,创作难度显著提升。这种题材差异也导致近年国安剧如《于无声处》《浮出水面》《绝密较量》等,在戏剧张力与观赏性方面略逊于《暗算》《潜伏》《伪装者》等经典谍战作品。

相较于高导早年作品《征服》,《刑警的日子》在呈现刑侦涉案内容时展现出更为细腻克制的风格。该片摒弃了夸张渲染与刻意炫技的叙事手法,更注重真实生活场景中刑警工作的日常细节,通过平实克制的笔调展现警察职业的坚守与不易。这种表现方式虽与《我是刑警》的创作定位存在差异——后者聚焦刑警成长为刑侦专家的职业轨迹,同时为刑侦技术史立传,案件类型以重大案件为主(占84%)、小案仅占16%——但两者在题材选择与叙事重心上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电视剧市场中存在一种有趣现象:部分作品虽整体评分平平,但因其蕴含高分元素而获得市场热烈反馈,这种现象与中学阶段偏科生受重视的现象颇具相似之处。

职场剧《蛮好的人生》尽管豆瓣评分并不理想,却凭借密集的情节反转和戏剧化处理引发关注。作品在叙事节奏上呈现出类似短剧的特色,如频繁的打脸桥段和角色互换情节,但其鲜明的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仍具价值。孙俪饰演的胡曼黎尤为出彩,她以失婚失业、卖车卖房等现实困境展现都市中产女性的挣扎,同时通过坚韧的生命力与内心的善良自尊,例如为薛晓舟打抱不平、痛批有钱任性的小艾总等情节,传递出令人肃然起敬、拍手称快的女性力量。剧中人物在困境中的义气坚守更令人动容。

古装剧《折腰》同样存在口碑与热度不匹配的现象,却深受年轻观众喜爱。作品融合江山美人、家族世仇等传统元素,最终通过爱情化解矛盾的叙事框架与演员精湛的表演相得益彰,形成独特魅力。尽管该剧在整体架构上与《长风渡》等作品存在相似性,但其在情感张力、人物塑造深度以及家国情怀表达等方面,通过细致打磨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在传统元素中挖掘极致表现力的方式,恰是影视创作中重要的创新路径。

针对2025年下半年即将播出的国产剧,两位专家表达了各自的看法。戴清指出,随着新题材类型的持续涌现,如革命历史题材与科幻题材等,国产剧的整体表现值得期待。李京盛则强调,作为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革命历史题材剧将成为下半年的播出重点。目前已知的剧目包括《阵地》《归队》《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我们的河山》等,均引发广泛关注。此外,历经八年精心创作的历史大剧《太平年》也计划在下半年上线,这部作品的播出或将推动历史正剧重新焕发光彩。

此外,2025年上半年播出的影视作品,在呈现诸多亮点与热点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共性问题。多数作品仍沿袭传统模式,未能深入挖掘主题内涵,且在题材创新上表现不足。创作过程中过度侧重外在形式的考究,如服装、化妆、道具及场景还原的精细化程度,却忽略了对内容深度与叙事层次的打磨。尤其部分古装剧为追求形式上的古风古韵,刻意营造视觉上的历史氛围,导致内容呈现趋于单薄,缺乏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现实题材剧集则普遍陷入"年代叙事"的创作窠臼,当触及当代生活时,往往仅以最后一集进行仓促收尾,导致现实烟火气的缺失。期待下半年播出的剧集能够展现国产影视更高质量的创作成果。总体而言,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持续追求,正是推动国产剧长效发展的核心动力与信心所在。理想状态下,长剧与微短剧应各司其职,构建差异化的内容生态,使观众拥有更为多元的选择空间。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