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959更新:2025-07-08 15:08:41
2024年,短剧作为中国影视行业最受瞩目的现象级产物,带动了整个市场的迅猛发展。然而,至2025年上半年结束,行业观察者发现市场格局已悄然生变——尽管短剧热度持续攀升,但资本投入却呈现出更为审慎的态度。曾经快速盈利的模式正逐步被复杂的投入产出比所取代,越来越多从业者开始认识到:短剧行业正在从"快钱"阶段过渡至需要深耕细作的"辛苦钱"时代。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持续升级的平台竞争博弈推动短剧内容持续扩张,根据《证券时报》披露的数据,截至当年6月,全国短剧用户规模已突破6.6亿,全年市场规模预估将达到634亿元,较前一年实现36%的同比增长。在内容战略层面,主流平台纷纷将微短剧作为核心布局,字节跳动、小红书、淘天、美团等企业更是加快短剧品牌化建设,通过IP短剧化进行内容创新,这种存量市场的激烈争夺已进入白热化。
在短剧频道表面的繁荣背后,深层挑战日益显现——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制作成本飙升至数倍于以往,创作效率与质量的双重焦虑成为行业常态,"三集弃剧"现象频繁出现,平台分账回款周期延长导致盈利难度指数级上升。与此同时,监管趋严与版权争议加速市场规范化进程,短剧行业正从野蛮扩张阶段迈入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2025年上半年的行业图景揭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短剧创作门槛显著提高,变现路径愈发复杂,"低投入快回本"的轻资产模式已难以为继。相较于2023年普遍20-30万元的制作成本,当前行业已普遍达到70-80万元,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2025上海电视节微短剧论坛中直言,市场仍在持续推出成本超两百万元的精品短剧,且未来成本仍有上涨趋势。
近期有消息称,短剧《家里家外》的制作成本高达300万元,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10%的微短剧项目预算突破百万级别,标志着部分作品已迈入"准影视剧"制作阶段。从剧本围读、分镜设计到后期精剪与宣发,整个摄制流程呈现出专业化趋势。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用户审美标准持续提升与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双重影响。
随着观众对内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单纯的"剧情反转 情绪钩子"创作模式已难以维持吸引力,粗糙制作的短剧开始遭到社交平台的主动筛选。与此同时,广电总局自2024年底开始实施更为严格的微短剧备案管理和上线审批机制,导致大量非正规制作团队面临限流和清退。平台方也逐渐转向仅与持有资质的正规机构合作。
内容升级带来的连锁反应显而易见,直接导致投资回报率(ROI)下降。据《钛媒体》报道,多家头部短剧公司反映,以往广告投放成本占比控制在30%左右,而如今部分项目在上线前已消耗80%的预算。更为严峻的是,回款周期从常规的两周延长至两个月甚至更久。
据网络资料显示,短剧行业正逐渐丧失"快周转"的资本吸引力。虽然短剧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已突破100分钟,但平均剧集弃坑率高达47%,"三集看透、一键弃坑"已成用户普遍行为。在红果系列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各平台为争夺流量高地,持续加码广告素材投放。值得注意的是,字节跳动近期推出专为安卓用户设计的免费短剧APP——木叶,意图进一步开拓下沉市场。与此同时,内容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霸总X傻白甜""替嫁X虐恋"等模式长期占据榜单,叙事结构和视觉设计趋于程式化,不少观众反映"十部短剧九部换皮",引发广泛的内容审美疲劳。
短剧领域中,“霸总”人设与“同题创作”现象已引发严重版权争议,头部厂牌“听花岛”近日对涉嫌抄袭翻拍《家里家外》的制作方正式发出律师函。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上大量带有嘲讽意味的二创内容和剧透信息持续发酵,间接降低了平台的原始播放转化率。作为长视频领域的代表,爱奇艺通过整合3万部小说IP资源,设立微剧IP改编专区,既控制了内容同质化趋势,又强化了IP的标识性与稳定性。在第三届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上,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明确指出,平台在快速完成基础内容储备后,需将重心转向质量提升,强调头部内容对用户规模与商业价值的双重驱动作用。而短剧领域头部平台红果则采取差异化策略,在追求播放量的同时,更侧重分账收益的可视化呈现及站内内容供给的类型化管理,以此吸引更多创作者参与并推动以广告营销为核心的商业变现模式。
从长短视频平台玩家的演变趋势可见,短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正经历深刻转型。尽管爆款内容仍是市场关注焦点,但行业重心已从单纯追求流量转化效率和内容产出速度,转向对内容稳定性与品牌可持续性的高度重视。经历快速扩张阶段后,平台方与制作方普遍意识到,唯有在创作机制、内容节奏及长期运营策略上系统构建壁垒,短剧才能实现跨越周期、突破流量泡沫的良性发展。
2022年下半年的行业走向表明,传统影视行业的创作逻辑正逐步成为短剧生态发展的核心准则。短剧制作已形成“剧本打磨 工业化生产 多维运营”的三位一体模式:剧本前置阶段即启动围读与剧本打磨工作,短剧创作逐渐从碎片化段子叙事转向人物关系驱动的深度故事表达;工业化制作则采用80集×1分钟的标准化制作模式,引入分镜设计、美术分场、声音棚录等专业流程;联动运营则涵盖直播电商、社交裂变、短视频话题包装等多维度,构建“剧情 带货 营销”的完整生态闭环。
相较于从零起步的短剧制作机构或平台,短剧在传统影视公司及长视频平台的运营体系中更倾向于被视为内容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而非单纯的流量驱动产品。这种定位差异表明,高质量短剧的打造不仅局限于内容层面的精挑细选,更是IP多元化开发战略的关键环节。以爱奇艺为例,其在将《成何体统》IP进行动漫化改编前,率先推出了同主题短剧作品,有效填补了IP跨形态内容之间的衔接空白。值得关注的是,根据芒果超媒公布的2025年度剧集计划,《还珠格格》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IP也将同步启动短剧改编项目。
从《成何体统》的截图可见,随着短剧行业迈入规模化工业生产阶段,后发平台逐渐意识到自身掌握的IP资源其实颇为丰富。即便是原生短剧平台,也难以摆脱对成熟IP的依赖。以红果短剧为例,其不仅持续获取番茄小说的IP内容,更主动引入外部优质IP,如7月2日公布的“果燃计划”下半年21部精品短剧片单,其中涵盖《志明与春娇》短剧版、以及改编自票房超20亿的开心麻花喜剧电影《羞羞的铁拳》的短剧《你不要过来呀》(王成思将出演),开心麻花亦有多部短剧与红果达成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哇唧唧哇曾试图通过“擦边球”方式将晋江文学城小说《偷偷藏不住》改编为横屏微短剧,却遭到版权方强烈反对,最终于2025年7月3日宣布永久下架该剧。上述案例表明,尽管短剧行业以“快”为核心竞争力,但对IP资源的依赖与行业规范的构建始终同步推进。
时下短剧行业的发展轨迹中,AI与出海两大关键词尤为突出。2025年初,AI技术在短剧制作领域的应用引发广泛讨论,从脚本创作到美术渲染,再到配音合成,各类AI工具已逐步融入行业流程。然而,《证券日报》指出,尽管AI能有效提升制作效率,但在涉及复杂叙事和人物情感刻画的领域,其替代性仍显不足。尤其在采用AI转绘技术的动画短剧中,用户粘性偏低、复播率难以与真人短剧媲美。当前AIGC短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抖音与快手平台,即梦AI和可灵AI等工具成为主要试验载体,而行业内其他尝试者数量寥寥。这一现象既反映AI文生视频技术尚存局限,也揭示观众对AIGC内容兴趣的明显减弱。以近期上线的AIGC单元剧《新世界加载中》为例,尽管前期引发较高关注度,但正式上映后在社交媒体层面的讨论热度并未持续走高。
《新世界加载中》海报出海的现状同样令人深思。据广义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海外市场中"微短剧出海"呈现分化态势,以DramaBox、ReelShort为代表的平台在欧美和东南亚市场取得初步成效,但中文原创内容难以直接复制,必须进行深度本土化、剧情重构及文化适配。2025年第一季度出海素材投放量达到8600条,月环比增幅超20%,然而真正实现口碑突破的剧集仍属凤毛麟角。由此可见,从多维度观察,短剧的"快钱"神话已被现实打破。2025年起,业内普遍达成共识:未来具有价值的短剧应具备IP资产属性,拥有衍生开发潜力,并能持续吸引用户重复观看。这标志着短剧行业对创作标准的升级——要求编剧既能构建具有戏剧张力的情节,又需避免过度狗血的设计;制作周期从"10天上线"转向"按月精雕细琢"的常态化制作;投资模式也从短期的流量密集投放,转变为包含剧场化制作、系列化开发和品牌化运营的系统化投入体系。
随着短剧行业的快速演变,各大平台纷纷调整激励策略以应对市场挑战。腾讯设立了500万元的专项奖金,助力短剧导演进行创投项目,而字节则率先尝试"IP分账"模式,并推出"剧集扶持池"计划,旨在引导中小创作团队摆脱对爆款的过度依赖,转而聚焦于打造可持续的内容生态。2025年上半年,短剧行业迎来了转折点,市场开始趋于理性。高制作成本、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漫长的回报周期,共同构成了一个比预期更为复杂的行业生态。行业发展的轨迹最终将回归影视创作的本质规律:这是一个以内容为核心、专业能力决定成败、周期漫长但回报充满变数的"慢"行业。对于仍怀抱"投一部赚一部"幻想的从业者而言,这或许是退出市场的最佳时机;而对真正致力于内容创新、追求长期价值的创作者来说,当前阶段可能正是探索独特内容路径的起点。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